“地球从不说话,但它曾沸腾如火,如今沉默如诗。”——写在麦理浩径上的随想

麦理浩径第二段是我这次香港徒步旅程中最令我惊艳的路段。从万宜水库东坝出发,穿行在起伏的丘陵之间,这条看似普通的山径下,藏着亿万年前的火山记忆。近期阅读了一些地质学科普书籍后再次踏上步道,让我以全新的视角欣赏沿途风景,徒步也因此增添了许多乐趣。

火山岩柱:大自然最精密的几何游戏

Mind Maps

这片被称为“六棱柱状节理”的岩石结构,看上去就像一排排人工雕凿的石柱,从断崖垂直落入大海,壮观而秩序井然。它们的形成,其实源自一次次剧烈的火山喷发——

约在1.4亿年前,香港所在的这一带是一片活跃的火山区。火山爆发后,大量火山灰、火山碎屑涌出地表,堆积成厚厚的热流。当这些高温的物质冷却时,岩体发生收缩,由表而内逐渐产生裂缝。由于应力在各个方向上分布均匀,裂缝往往以六边形的方式扩展,于是便形成了这种“六棱柱”的结构。

和世界上多数柱状节理不同的是,香港的岩柱并不是由玄武岩构成,而是由酸性的火山凝灰岩冷却形成。这种结构在全球范围内非常罕见。整个西贡东部(包括二段的西湾、破边洲等)覆盖着约100平方公里的岩柱群,是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酸性柱状节理群之一。

不止地貌,是沉默的地球史

我沿着山径行走时,地面下是火山灰堆积形成的地层,眼前是石柱如琴键般垂落的山崖,耳边是浪涛拍击的回声。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行走的不只是路径,而是一段被地球的编年史。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每一步都是在时间长河中的探索。

这些石柱的存在,让我思考”时间”这个词的真正含义。它们来自地球内部的高温、压力与冷却的博弈,跨越亿年留在今天,而我,不过是这亿年旅程中一个短暂停留的徒步者。站在这里,我能感受到地球悠久的呼吸,感受到自然的鬼斧神工。这些岩柱不仅是地质奇观,更是地球留给我们的一封跨越时空的信。每一道裂纹、每一处节理,都在诉说着那段远古的故事。

关于旅行的建议

首先,选择合适的徒步时间,避免夏季前往。因为第二段大多是无遮蔽路段,且包含较长的上坡路段,夏季强烈的紫外线和高温会让徒步变得十分困难。

其次,务必携带足够的水,建议每人携带2升。虽然偶尔会遇到背水上山售卖的商贩,但由于全程无固定补给点,还是自备水源比较稳妥。

再者,建议清早出发,避开人潮。破边洲和浪茄湾都是热门景点,游客众多。早到东坝可以在游客涌入前从容游览破边洲并拍照。

交通方面,建议搭乘出租车前往,不要使用网约车。因为非出租车辆无法进入地质公园,只能停在外围。离开时的交通选择取决于下撤地点——若在西湾下撤,可以选择搭乘巴士前往西贡,也可以乘坐当地等候的出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