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好的经济学》第四章“互联网不起作用了”

孤岛

如果我们所有人选择泡在一起的朋友都是和自己相像的人,我们最终会形成一个又一个完全分隔开来的孤岛,岛上全是彼此相似的人。这助长了明显怪异的偏好和/或极端政治观点的激进化。

在数据上,Facebook 20 亿用户中有 99.91% 属于“大分支”,意味着几乎每个人都是其他人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在这个“大分支”中,任意两个人之间只有 4.7 “分离度”(你必须跨越的“节点”数量)。也就是说,在原则上,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接触到几乎每一个出入于社交网络的人的观点。

互联网是新的公共场所,理应减少同质性。然而,虚拟社交网络大多未能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整合其用户。

一项针对 220 万涉及政治的推特用户(标准是在 2012 年选举期间关注至少一个与美国众议院候选人有关联的账号)的研究发现,在这些用户当中,大约有 9000 万网络链接。保守派用户的关注者当中有 84% 是其他的保守派,自由派用户的关注者中有 69% 是自由派。

为什么互联网没有减少偏见?

1. 扼杀可靠的新闻和分析

制造假新闻成本低廉,并且在经济上获益颇丰。因为假新闻不受现实约束,很容易制造符合读者口味的阅读内容。

此外还可以从其他地方复制粘贴。一项研究发现,在法国,新闻网站和媒体传播内容中有55%几乎完全是剪切和粘贴的,但是其中只有不到5%的新闻注明了来源。

互联网下的新闻模式严重损害了新闻工作者利益,维持新闻业作为“公共空间”(以及正确信息)所在的经济模式正在崩溃。由于无法接触到真正的事实,人们更容易陷于谎言和废话之中。

2. 无休止的重复

互联网版本的回音室问题,并且能够无休止地接触到人们,让人们难以停下来审视故事的真伪。由此加强了假新闻的传播力度。

即使真相最终被揭露出来,谎言的多次重复也会使一个分裂的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并强化极端主义的观点

2016年总统大选前流传的115条支持特朗普的假新闻被浏览了3000万次(支持希拉里的假新闻也存在,但它们的浏览次数只有800万次)

3. 成为恶意宣传的实验室

互联网交流中鼓励直截了当和缩写晦涩的语言,侵蚀语言规范。其结果是,推特变成了一个试验最新恶意宣传的实验室。

政治企业家们乐于在推特上传播最疯狂的言论,然后静观其在网络上发酵,观察自己是否玩得太过火。如果至少在目标群体中(例如,通过是否转发或点赞来判断)看上去有效果,他们就会把这条言论纳入未来可能的政治竞选方案。

这会促使极端主义和两极化越来越严重。

4. 智能推荐加强偏见

智能推荐按照人们的喜好提供相应的产品,这样他们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在这上面。和信息茧房同理。

当用户主动选择想要阅读的内容时,他们至少还能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他们可能更喜欢阅读熟悉来源提供的文章,但也会足够富有经验地承认这些来源反映了自己的偏见

从2016年2月到11月,两名韩国青年开发了一款应用程序,让用户可以访问新闻媒体发布的有关时事的策划文章,并定期询问他们对这些文章和这些问题本身的看法。一部分用户主动选择,一部分用户被动推荐。结果,选择文章的人比那些没有选择的人改变了更多的偏好,而且他们通常向中立性的偏好转变

主动选择可以减低偏见的原因是人们准确地理解了他们选择的信息来源的偏见程度,并在接收信息的同时部分地消除了这种偏见。而随机分配文章的用户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偏见,并且有些消息出可能根本就是假的来源。这种情况下,我们会不知道如何解读这些信号。而且,因为我们自己没有做出选择,我们甚至可能不记得去纠正

其他

类似的讨论还可以听下以下几个播客节目:

IMG_C64596C7DE50-1.webp
IMG_2969F95EC24B-1.webp

声东击西 #205 经济学家眼里的算法之蠢和治理难题

声东击西 #153 算法这只温柔的巨兽